本港首座徙置大廈美荷樓活化成青年旅舍,self storage一幢新簇簇的大廈呈現市民眼前,提供100多間房,單人床位連早餐每晚300元,四人家庭房1,620元,旅舍內的「美荷樓生活館」亦於今日起對外免費開放,一連兩日供市民參觀。至本周四開始試業,部分房間開放租用,旅客可由當日早上9時起訂房,12月底正式營業。 本報港聞部報道舊樓的鐵閘、欄杆、H型的設計,都是50年代徙置大廈的特色,亦曾是石硤尾大火災民的安身之所。經過翻新工程後,這處搖身一變,成為青年旅舍,旅舍內的「美荷樓生活館」昨天開幕,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持儀式,在青年旅舍協會行政委員會主席黃奕鑑等嘉賓見證此時刻。生活館開放 免費參觀旅舍共提供129間房間。房間分四種,每間房也有獨立洗手間,雙人房租金每晚680元,四人家庭房1,620元,多人房單人床位每晚300元,還有傷殘人士房。多人房的碌架床使用特別設計,上格床較向後,下方放置一個櫃,既不會碰到頭又節省空間。旅客可由今日早上9時起透過該會網站.yha.org.hk、電話852 3728 3500或親身前往旅舍接待處預訂房間 (主題房間除外)。旅舍房間設備齊全,設施多元。單人床位設有儲物櫃及叉電設備,雙人房及家庭房提供獨立廁所浴室,旅舍並有充滿懷舊色彩的呼吸冰室、呼吸士多、多用途室、交流室、康樂室、平台花園、茶水間、自助洗衣間、自動櫃員機及行李儲存櫃等,亦提供房間無�上網服務。為了重現第一代徙置區的集體回憶,生活館是根據大量文獻研究及居民口述歷史建構而成,滿載第一代徙置區集體回憶迷你倉該館共分兩層,首部分是追溯石硤尾�「美荷樓」的由來,講述當年如何因為1953年的一場木屋區大火,催生了香港第一座徙置區公屋。生活館設有各兩個50年代及70年代的原間隔單位,其中50年代單位面積僅120平方呎,合共兩戶十多人居住,人均面積僅10多平方呎。不少居民憶述當年的擠迫環境,使他們需要三至四人擠在一張床睡,有時更被迫睡在碌架床放雜物的層架上。居民捐舊物 口述往事為了發掘「美荷樓」的豐富歷史,他們特別成立「美荷樓舊居民網絡」義工團隊,召集超過160名舊街坊參與,重新聯繫「美荷樓」及區內居民,四出張羅展品,紀錄口述歷史,擔任導賞團講解員。其中出席典禮的居民代表徐連歡,在「美荷樓」生活了23年,她會聯同其他街坊一同參與導賞團工作。美荷樓資料※名稱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YHA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特色1、 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成本港首個青年旅舍,保留居住功能。附設歷史文物館即美荷樓生活館,展示50至70年代舊居民的生活物品達1,200件2、 廣邀舊居民參與,並將其制度化成立美荷樓舊居民網絡,舊街坊為美荷樓生活館提供口述歷史及捐出物品3、 盛載第一代徙置區港人的集體回憶,承傳當年港人自強奮發及守望相助的獅子山精神※房租 旅舍共提供129間房間,包括93間雙人房、8間家庭房、10間8人碌架床房、14間主題房及4間傷健人士房。單人床位連早餐每晚300元,雙人房連早餐每晚680元,旅舍雙人房面積269呎,人均面積逾120呎,空間寬敞mini storage
- Oct 22 Tue 2013 08:21
首座活化青年旅舍 美荷樓周四試業 部分房開放租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