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紙風行,文件倉 歷久彌新。 8月 25日, 福建日報將走過 64年的歷程。60多年來, 福建日報始終堅持體現黨的主張、 反映人民心聲、 回應群�關切, 發揮著引導社會輿論、 凝聚群�力量、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我們始終與讀者零距離。 秉承開門辦報、 群�辦報的優良傳統, 我們認真傾聽讀者的意見, 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版, 使福建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 注重發揮廣大通訊員 “半壁江山” 的作用, 使福建日報在基層的根系扎得越來越深, 不斷增強著黨報的傳播力與引導力, 為推動我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集聚正能量。我們始終與基層零距離。“最好的新聞在腳下”, 多年來,福建日報記者始終堅持用腳板寫新聞。 在防抗颱風的最前線, 記者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動; 在海峽對岸, 駐台記者第一時間播報寶島動態; 走進農村、 廠礦, 記者感受著基層百姓的酸甜苦辣……基層是錘煉品質的廣闊天地, 實踐是學習提高的最好課堂。 在持續深入地開展 “走轉改” 中, 在報道火熱的生活的同時, 福建日報記者也不斷地端正著自己的職業態度與職業追求。我們始終與群�零距離。 除了辦好報紙, 福建日報始終把承擔社會責任放在重要位置, 在事業發展的同時, 不忘回報社會。 舉辦讀者節、 金秋助學、 愛心賑災、 對口幫扶……60多年來, 福建日報以自己的方式詮釋黨報始終為民的發展理念。同呼吸、 共命運, 福建日報與你零距離。7月 29日,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邀請 10名讀者, 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 傾聽讀者聲音, 凝聚辦報合力。聲音“‘頂天’ 做好各級領導關注, ‘接地’ 做好普通百姓民生。” 福建日報改版方案中的這兩句話說得好。 開門辦報 是一種責任, 是一種傳統, 對於福建日報來講, 密切聯繫群�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 就報道的對象來講, 要以人民群�為主體; 就受�的對象來講, 要有讀者的視角; 就依托的對象來講, 要有通訊員的參與。——省直·戎章榕福建日報在頭版開闢的群�路線專欄很有意義, 影響較大。 黨報開展群�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首先, 要加強縣市報道, 特別是做好領導幹部如何深入實際, 走群�路線方面的報道; 其次, 記者、 編輯也應深入基層, 深入實際。——省直·張錦才福建日報應在通訊員中培養一支評論員隊伍。 通訊員遍佈全省各個區域、 各行各業, 有著其他媒體無法超越的研究優勢、 人才優勢、 職能優勢、 專業優勢等, 可以充分挖掘與利用。 ——省直·黃廷彩建議設置 “理論學習點將台” 專欄, 向基層幹部約稿,或者直接點題, 邀請作答, 傳導促進領導幹部多學習、 多思考、 多研究。 此外, 可開設一個市民建言專欄, 為市民搭建一個話語平台, 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永泰·盧余清這幾年福建日報結合改版, 更加傾注民生情懷、 擴大基層視角, 報紙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現在羅源縣每100人就擁有1份福建日報, 福建日報在羅源得到廣大幹部群�的認同和歡迎, 關注度很高。——羅源·林克誠今年福建日報改版後, 報道內容、 欄目設置、 語言風格上都有明顯變化: 一是看得到群�的喜怒哀樂。 版面上, 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明顯簡化, 民生領域和基層報道分量加重。 二是新聞故事化, 讀得親切。 特別是主題宣傳突出基層視角、 民生視角, 很好地把政策解讀與民生報道結合起來、 把宏觀部署與新聞故事結合起來, 感覺就像講述身邊的故事。 ——泉港·肖鹹強版面空間鎖定基層福建日報在今年4月1日�動新一輪改版, 制定了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規範並嚴格執行, 使這些報道大大簡化, 為版面面向基層面向生活騰出了大量空間, 在稿件、版面上加強民生領域和基層報道分量。 改版後, 要聞版、四版、 五版重點設置了 《經濟》《民生》《政文》 三個新聞版塊,《視點》 版針對熱點問題,《評說》 版、 理論版緊扣基層生活實際, 其他專副刊版以新聞為托, 策劃並加強與群�互動, 強化服務功能。福建日報在重要版面常年開設 “走轉改” 專欄, 一版的 “記者八閩行”“四下基層——黨報記者在行動”、 二版的 “政策連線” 和 “記者視線”、 三版 “經濟觀察”、 四版 “基層面對面”“一線體驗”、 五版 “基層新事”、 六版 “台灣印象”、 九版 “西岸觀察”、 十一版 “前方日誌”、 攝影版的 “百姓故事” 等, 都形成固定的深化 “走轉改” 欄目, 至少每周1-2次, 保持來自基層報道的力度、 頻度。在改版一個月之際, 5月6日, 本報以整版的篇幅, 推出 “讀者評報問卷” 調查, 並採用報網結合問卷答題的形式, 收集讀者對改版的意見, 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響應和支持, 有1.5萬多名讀者通過來信、 上網參與活動, 提出意見、 建議萬余條。 廣大讀者對黨報的關切與關心, 力透紙背, 溢於言表。 在 “《福建日報》 的總體評價” 欄中, 80% 的讀者表示滿意或比較滿意。讀者有所呼, 黨報有所應。 福建日報希望呈現給您端莊、 平實、 親切的新面容, 為您打造可讀悅讀的新聞產品。福建日報開展新聞 “走轉改” 以來, 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 有高度、有影響的報道。 期待福建日報始終堅持和群�在一起, 堅持 “為了群�” 的信念, 一如既往地關注基層,做好來自基層的報道。——尤溪· 張德遴作為省級黨報, 福建日報始終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 許多新聞作品能夠直指百姓的內心深處, 體現百姓的切身利存倉。——福清· 毛晨熙希望福建日報多採寫基層新聞, 多幫基層做新聞策劃, 為基層宣傳骨幹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 增強基層報道力量。 ——閩侯· 陳宗興新聞作品的字裡行間, 飽含民情民意。 在今年的 “蘇力” 颱風中, 駐 站記者與颱風賽跑, 深入防台最前沿, 與基層通訊員密切配合, 及時發回防台報道, 真正做到哪裡有風浪哪裡就有黨報記者, 我覺得這就是黨報記者密切聯繫群�的表現。——蕉城·顏湊聲音冒著酷暑完成對 “五江一溪” 最後一條江賽江的採訪,“走進母親河” 主題新聞採訪活動也總算全程走完, 踏上返程, 我們已是滿身疲憊, 本以為該如釋重負, 卻分明有一點不舍。是啊, 從4月到8月, 4個月的時間, 我們一直都在講述多條母親河和她們沿岸兒女的故事: 我們尋找著最初的涓涓細流, 感動于源頭百姓 “為一溪碧水, 守兩岸青山”;“錢賺了, 但不能毀了家園”, 一個養豬大村的環保自覺讓我們欣喜; 騎著免費自行車, 穿行于沙石鋪成的田間小路上, 我們同當地市民一起, 感受 “碧水穿城 綠色共享”; 石材行業整體退出、 建設生態茶園, 轉型發展三招齊出, 我們記錄著 “安溪何以‘安溪’” ……一路走來, 一個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後于沿海的山區人, 雖然有保護生態的自覺, 但對發展的期盼, 依然是最強烈的。 如何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保護環境,“走進母親河” 這一系列報道, 也許無法幫助他們找到答案, 但我們希望, 至少能讓更多人關注我們共同的母親河, 關 注到我們腳下的這一片土地。既要 “生態美”, 也要 “百姓富”。我們共同的夢想, 它不是一個口號,而應該有一系列的行動。時政採訪部記者 鄭璜同一條母親河, 同一個夢想穿越在福建的工地、廠礦……沉下身、定下心打量每一個有溫度的面孔。“聚焦一線、體驗勞動”,我試圖用筆墨和鏡頭記錄下最基層的勞動者們的真實狀況,講述他們堅守本分職責,以小人物的卑微、小草般的樸素點亮勤勞與執著的故事。在永安,一名井下煤礦工人打趣說:“你們什麼都比我們多,但我們擁有的‘黑夜’比你們多。”在街頭,環衛工人唐文化說:“與垃圾打交道,不累不髒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幹了就好好幹。”在工地,塔吊工人鐘運桃說:“看著一棟棟樓房在自己腳下慢慢拔地而起,便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每一個場景,總有一種力量讓我感動。到一線體驗勞動,才能體會到勞動光榮,勞動者偉大。在礦下待了4個小時我已吃不消了,而煤礦工人卻一年四季都在礦井下工作,記者的一天,他們卻是一輩子。走近這個群體,我看到的是一份“大美勞動”,一個“大美群體”。一線工人們的腳下不曾落下追逐生活的塵土,辛勞如行裝伴隨著每一天,他們卻能每天樂觀面對。他們的堅持堅守,理應值得更多的尊重、珍惜與回報!群�工作部記者 魏桂蓮我們的一天, 他們的一輩子頭頂的吊燈劇烈晃動, 畫框使勁拍打牆壁, 床像在海面上飄搖, 磚牆發出擠壓的嘎嘎聲……第一秒發懵, 第二秒心一驚, 地震了! 然而, 幾秒鐘過後,動靜全消, 一切就像沒有發生過似的,只有大陸駐台記者微信群里跳出的一長串信息和問候記錄了地震的身影。這已是我第四次赴台駐點期間經歷的第三次較強有感地震。 台灣是地震高發區, 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次地震, 其中有感地震每年平均約214次, 上述6月2日13時43分發生的南投里氏6.7級地震是今年初以來台灣最大地震。 對駐台記者來說, 頻發的自然災害都是一場場 緊張嚴峻的考驗。驚魂甫定, 我們這些陸媒駐點記者們就開始以各種方式向所服務媒體報告地震消息, 電腦鍵盤上敲稿的手指翻飛, 向台灣有關方面瞭解震情的電話不斷撥打……一位新華社駐點記者在微信群上感慨:“剛才地震時我根本沒想到要跑, 第一反應是讀秒, 體會震情,注意搖晃的時間和幅度, 好做報道,我是不是得了職業病?”這樣的 “職業病” 在駐台記者身上多多少少都有, 就像地震發生時一樣, 一切反應似乎都出于本能, 腦 子里的那根弦自然而然地就定在了新聞第一現場、 時間。海峽新聞部記者 林娟地震 “職業病”“多報道基層” 、 “多關注民生” ……滿腔熱情走基層,清新務實著文章, 新聞路上, 我們始終與讀者同行——7月12日, 天氣預報說颱風 “蘇力”預計次日在連江縣登陸, 這有可能是今年影響福建及福州的第一個超強颱風,我決定趕赴連江, 直擊抗台一線。7月13日約16時, 我到達位於黃岐半島的安凱鄉沙澳灣, 風聲呼嘯而過, 站在海邊立足不穩。 之後才從後方編輯那得知,“蘇力” 在黃岐半島登陸——而我站立的地方正是颱風登陸點!“追風” 不僅是 “觀風”, 更是 “看人”, 看在一線的當地幹部群�如何防抗颱風。 在現場, 我找到正在巡查的安凱鄉鄉長, 向他詳細詢問了鮑魚養殖、漁排總量、 漁排上人員轉移等情況, 並通過本報官方微博直播。 在風雨中持續10多分鐘的採訪, 我的眼鏡片被雨水打 “花” 了, 手機也淋濕了……我隨後前往鄉政府看看那裡的值守情況。 接近18時, 鄉政府突然斷電,一片黑暗。 我轉到一樓的值班室, 看到漆黑的房間里有個人一隻手打著手電, 一隻手在紙上寫寫畫畫。 旁邊人告訴我, 這位是副鄉長, 正在匯總災情損失。 我悄悄地拍下了這一幕。颱風威力漸減, 我決定趕往連江縣委宣傳部辦公室發稿……馬不停蹄, 到晚上11時左右方結束。 直奔現場, 一路 “追風”, 暫告段落。本報駐福州記者 段金柱自存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