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於四川新聞網 / Cited from http://www.newssc.org/雲峰寺古楨楠樹根深蒂固。在滎經,自存倉像這樣的古老石柱有很多。建于明代的開善寺毗鄰滎經縣博物館。滎經雲峰寺大廟會,是當地最熱鬧的民俗文化節日。陶雄輝 攝雲峰寺藏經閣。老照片上的藏經閣浮雕(翻拍)。雲峰寺環境幽靜。陶雄輝 攝工人正在製作砂鍋。    @華西都市報:7月26日,滎經縣極富盛名的觀音廟會,又將在千年名剎雲峰寺(又名太湖寺),拉開熱鬧歡快的一幕。這一消息,在當地人乃至成都市民中奔走相告。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在滎經縣,這一傳統風俗千百年來一直受到熱烈追捧。滎經雲峰寺,延續千年的歷史傳奇(下)  今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距震中僅40余公里的滎經也突然間地動山搖,滎經人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第一線。由於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雲峰寺和縣內諸多景點均受到很好的保護。有關資料表明,這次抗震救災地區的29個宗教場所中,滎經雲峰寺是受損最輕、保護得最好的一處千年名剎。據不完全統計,地震後來雲峰寺參觀的成都遊客至少有1.2萬人次。雲峰寺大廟會滎經傳統的民俗盛會  在滎經,一年一度的大廟會,無疑是當地最為熱鬧的民俗文化節日。這一民間文化盛會,迄今已沿襲了近千年的歷史。7月15日,我們再次來到滎經縣採訪。據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陶雄輝介紹,大廟會期間,雲峰寺到處洋溢著一派繁盛歡樂的氛圍,尤其是,以位於滎經縣青龍鄉柏香村的紅岩橋為起點,直至雲峰寺山門,滿眼盡是摩肩接踵前來趕廟會的人們。  一位叫臧光陽的成都攝影師,這樣記述了他去年夏天來雲峰寺參觀大廟會的情景:“挑著擔子的西昌貨郎挑出了豐富的民間年貨,吆喝著一路走來;雅安來的三輪車夫,拉著身穿旗袍的富家小姐穿梭在山路;活潑可愛的石棉小妹妹,扎著沖天的羊角辮,抱著滎經砂鍋大聲叫賣;調皮搗蛋的當地小男孩啃著滎經有名的棒棒雞肆意穿梭;雍容華貴的貴婦捧著‘滎經邊茶’姍姍走來……動與靜,單調與華麗,強烈的對比,勾勒出這個川西小鎮從往昔到今朝的民俗傳統。”  家住滎經縣青龍鄉柏香村趙紅霞說,他們售賣的椒鹽餅、豌豆涼粉等小吃多為具有滎經地方特色的食品,因此吸引了不少前來趕廟會的遊客。“去年,我擺的椒鹽餅、豌豆涼粉生意好極了,僅僅從上午8點至下午1點,銷售毛收入就達到2800元,比平時好了多少倍。”  另外,位於雲峰寺附近的石家休閒山莊和廉政農家樂,都是休閒食宿的好地方,清幽巍峨的馬耳山下,這些農家樂古色古香的裝飾風格和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千年西蜀名剎歷史的禪味撲面而來  當然,雲峰寺的名氣,遠遠不只是通過大廟會來傳播的,今天,無論是滎經人,還是附近的雅安人甚至成都來的遊客,說起雲峰寺都讚不絕口。  那天,我們順著國道108線過麂子崗進入滎經縣,在青龍鄉境內的紅岩橋處,見一巨大牌坊,上書“西蜀名剎”。這便是滎經頗富盛名的千年古剎雲峰寺。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指的是中國寺院多,且都建在名山勝景之上。雲峰寺也不例外,它坐落于滎經城南十里處的青龍鄉柏香村,位於馬耳山山麓的低窪地帶,馬耳山的地脈就匯集于此,從那裡延伸出來的兩條細長山脈,從雲峰寺的兩側拱衛而下,左為青龍坡,右名白虎崗,前朱雀,後玄武。磨房溝和楠木樹溝沿著兩翼逶迤而下,在寺前匯合成觀音溝,恰好將廟基“地脈”鎖住,形成“洞天福地”的靈秀地勢。  雲峰寺最大的特徵,是以楨楠為主的古樹林,據說這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古楨楠林了,其中以分別列于天王殿石梯兩側的兩株尤為壯觀。  滎經縣民俗文化學者李德祥告訴我們,這兩棵樹一株高31米,一株高36米。他講了個故事,元末明初,雲南省雞足山有一雲游僧前往峨眉山朝聖,途經太湖寺小住,便栽下幾百株楨楠,當雲游僧從峨眉山返回時,見所植幼樹生機盎然,一片蔥蘢,自覺有緣,遂留下四處化緣,重建了寺廟。巍峨藏經古閣兼容儒佛道傳統文化  雲峰寺,作為先秦嚴道古城著名的辟支佛道場,兼容“儒、佛、道”三種傳統文化,它的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可謂遐邇聞名。這一點,我們從寺內藏經閣可以感觸到。  走過亭台樓閣,位於最高處的藏經閣矗立在我們眼前。  據瞭解,藏經閣高約30米,明代建築,飛簷雕梁,畫棟花墩,具有典型的古代廟宇建築特徵。步入藏經閣,鮮花盆景掩映之中,一個小巧精緻的天井透下白晝的光亮,恍惚間似乎可以觸摸到時間流逝的波瀾。按李德祥的說法,一座保存了幾百年的3迷你倉新蒲崗多米高的藏經閣,在建築風格上融合了道教、佛教和中國儒家文化的多重內涵,有容乃大,既妙趣橫生,也讓�生各取所需,真不多見。《滎經縣誌》記載藏經閣遐邇聞名,門前車水馬龍,遊客、香客絡繹不絕。  如今,藏經閣的基本面貌沒變,不過原來的木雕格子窗變成了現代仿古木窗,原來長滿荒草的院壩內,生長著五六棵碗口粗的樹木。這樣的場景,得益于滎經人對它們的精心保護。  另外,穿過雲峰寺高大的山門,楠木樹溝上的澄心岩下,曾經有一橋叫“仙緣橋”。據李德祥先生講,此橋早已被毀,現在只能從一些文獻上讀到它的味道,所幸在孫明經先生的《1939走進西康》里尚有它清晰的倩影。橋已不復存在,但橋牌坊上一副對聯卻口傳書載至今,被人稱頌,聯為:“前度勾留,借一片閑雲,每到斜陽倚樹;此間小憩,聽半灣流水,何殊清夜聞鐘。”  此聯一說為清朝同治時雅洲知府黃雲鵠所題。當時滎經屬黃知府轄地,必有巡歷。“工詩文、善書法,好風雅”的黃雲鵠,在這禪音環繞的山水靈秀之地欣然命筆,也是極有可能的。另一說為滎經人黃似懶所題,他是道光時的舉人,此牌坊也建于同時,黃又長期住在寺里讀書,有可能為他所題。明代開善寺瓦屋進山路線第一朝拜地  在雲峰寺內徜徉,可以感覺歷史的味道。這座一千兩百餘年前興建的廟宇,經歷了千年輾轉的蒼茫。唐朝中期,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韋皋西抗吐蕃,為方便運送軍糧,韋皋便擴展青衣江航運,修通樂雅水道,並于水道沿線興建廟宇二十余座,祈求保佑水道暢通。這些廟宇,也就構成了聞名遐邇的“辟支道場”。雲峰寺,就是“辟支道場”現存最大最完好的廟宇之一。  說到“辟支道場”,不得不提到位於嚴道鎮的另一座寺廟,這就是明開善寺。開善寺系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開善寺背靠四平山,東北向,乃是滎經名山??瓦屋山之山門,古名開善禪寺,簡稱開善寺,又易名為山門寺,人們又叫它開山寺,是瓦屋山辟支佛道場系列廟宇之一,佛教聖地進山的第一寺院。今天的開善寺,與四合院結構的滎經縣博物館僅一牆之隔。  據滎經縣博物館館長高俊剛介紹,開善寺與4公里外的雲峰寺遙相呼應,這是瓦屋進山路線上香客們第一朝拜地,也是全國唯一的辟支佛道場的起香殿,寺名“開善”即“從此歸佛行善”之意。  我們在現場看到,開善寺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其建築依然古樸典雅,現僅存的正殿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均約14.5米,是典型的明代大木結構建築。單簷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八架椽屋用四柱,前後簷和山牆面均施鬥拱,式樣複雜,做工精細,前簷闌額上精雕刻有雙鳳朝陽、二龍戲珠等圖案,莊重,氣派。古今商賈過往留下南方絲綢之路重鎮  16日下午,在滎經縣博物館館長高俊剛的帶領下,我們在博物館二樓的展廳看到,近年來,從嚴道鎮遺址附近出土了大批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珍貴文物,這有力地佐證了這裡曾作為古代蜀國邊陲重鎮、商貿集散地,南方絲綢之路之地,曾顯現出一派商賈雲集、繁榮興旺的景象。有趣的是,一幅挖掘出的戰國時期圖騰文字上,甚至出現了清晰的“成都”字樣,據說這也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有關“成都”的稱謂。  在�多出土的文物圖文資料中,我們還看到一大批造型各異的生活陶器,這些生活陶器,從製作原料、製作方法、火候特徵、造型風格、生活用途等都與現今滎經砂器極其相似。  “從這些出土文物陶器進行考古分析,當時運輸條件局限,不可能從中原、遠處運輸來大批型制粗糙的簡單生活用品。當時古城坪為嚴道治所,人丁興旺,需要的大批生活用具就只能有一個途徑??就地取材,就地製造。可以推斷,滎經砂器的製作歷史應該有兩千多年了。”高俊剛說。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貴平 楊炯除署名外圖片均由李貴平攝雲峰寺旅遊攻略概述  雲峰寺是一個以宗教文化為支撐的風景名勝地,景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由宗教文化區、農業生態區、自然生態觀光區、民居接待區四部分構成。交通  成都經成雅--雅西高速到滎經出口165公里,而滎經出口僅3公里即可達雲峰寺。門票  2.00元開放時間  8:00??17:30住宿  雲峰寺附近有廉政文化廣場和鄉村農家樂,住宿50?80元。氣溫  年均氣溫15℃,最低海拔1010米,平均海拔1628米。美食  滎經達達面、棒棒雞、泡椒黃燜雞、砂鍋牛肉粉等。茶葉  最有名的是“滎經邊茶”,分為康磚、金尖、金侖、金玉、細芽、毛尖六個品種,“康磚茶”是其中較典型的一種,因其形狀如磚,故稱“康磚茶”。迷你倉出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