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後,迷你倉沙田中西文化在傳統的薄扶林村相遇,有部分西式建築留至今天,雖已改變用途,但依然散發�十九世紀的迷人色彩。有關方面值得在此區開闢一條文物徑,串連各古舊建築,引領市民走入時光隧道,翻開一頁頁已發黃但未塵封的歷史。早期的薄扶林村民務農為業,與世無爭。直至一八六○年英國皇家工程部的羅寧建議在此區興建香港第一個水塘,才開始引起洋人注意。翌年蘇格蘭富商德格拉斯.立壁在水塘附近興建住宅,名為「德格拉斯堡」,令傳統的薄扶林村出現一道亮麗風景。法國外方傳教會的奧塞神父亦看中此處,一八七三年在德格拉斯堡對面購地興建伯大尼修院,兩年後落成,是東南亞第一所為西方傳教士而設的休養院舍。立壁去世後,德格拉斯堡放售,法國外方傳教會於一八九四年購入,改為納匝勒修院和印書館,給在港的傳教士靈修和工作。繼傳教士之後,牛奶公司亦選址水源充足的薄扶林郊區開闢牧場,飼養從英國入口的乳牛。自此整個山頭遍布草原、牛房及有關建築,西式的辦公大樓和高級職員宿舍點綴其中,將薄扶林變成歐式鄉村小鎮。過去半個世紀,教會出售物業,德格拉斯堡由香港大學購入改為大學堂;牛奶公司被置地集團收購,伯大尼修院和牛棚落入政府手中,其後租予香港演藝學院使用,令薄扶林再起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gusers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